第一代皮秒:Slicing Method電控切削脈寬
運用高速電子光閘(High Speed Electronics)將奈秒雷射切銷成皮秒脈衝寬度,只保留高峰的波段。

這種以電控切削脈衝寬度屬於早期設計,多出現在750ps左右或是同時具備奈秒與皮秒輸出的雷射。
第一代皮秒缺點

光學閘道正確時
能量剛剛好

光學閘道不正確時
能量不穩定,效果不佳

光學閘道失效時
脈衝寬度非皮秒
缺點:
- 每一個擊發能量無法一致。
- 脈衝寬度採用切削方式,無法100%保證切削在脈衝高原處。
- 光學閘道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失效,變成切削效果下降,脈衝寬度改變。
第二代皮秒:SBS染料壓縮脈寬
SBS為以四氯化碳的特殊液體,透由雷射光經過之後達到壓縮脈寬之方式。

第二代皮秒缺點

壓縮失敗時脈衝寬度變成奈秒
效果不佳

壓縮成功時輸出為皮秒

壓縮失敗時脈衝寬度變成奈秒
效果不佳
缺點:
- 容易壓縮失效,變成奈秒脈寬,效果大打折扣。
- 無法保證染料模組在長時間使用後仍可保持一致性輸出(液體揮發後壓縮效果下降)。
- 無監測功能,無法得知何時壓縮失效。
- 暴露在CCI4 四氯化碳環境中易有致癌的風險。
第三代皮秒:Pico Seeder種子源技術
以皮秒等級雷射光(皮秒脈衝400ps、1064波長)作為種子源,再經過放大而成的光子皮秒雷射。


刺激膠原再生
532及1064雙波長

抵制反黑定律
皮秒等級雷射極速擊發

瞬間擊碎色斑
18億watt極高能量輸出
皮秒產生方式比較
第一代 (切削脈寬方法) |
第二代 (SBS壓縮脈寬方法) |
第三代 (雷射種子源) ![]() |
|
---|---|---|---|
脈衝寬度品質 | 穩定控制不易 | 保養維護困難 | 100%皮秒脈寬 |
能量穩定度 | 低 | 低 | 高 |
能量均勻度 | 低 |
高 |
高 |
安全性 | 高 | 安全性低 內含毒性氣體容易揮發 |
高 |
臨床治療效果 | 可 | 可 | 高 |
耗材及維護成本 | 機電容易故障 | 染料耗材成本高 機電容易故障 |
機電穩定 維修費低 |
結語 | 傳統技術 即將淘汰 |
傳統技術 即將淘汰 |
全新技術![]() |